美国读研究生有什么优势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自从1905年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以后,这种可以载着人们飞向天际的交通工具,不但实现了人类几千年来的“飞天梦”,同时也让距离的广度慢慢拉近。 从前远隔万里的距离,就宛如一道天堑一样,拦在人们的面前。 可如今飞机的发明让天堑变通途,万里之隔转瞬即到,使人们的出行以及整个世界的工业发展都得到了一个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不过,万事有利就有弊,虽然飞机大大提升了交通能力,但是也带来了一定的危险。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历史上,由于飞行事故而发生的“空难”,成为了人类世界的一道难以抹除的伤痛。 图片来自网络 由于飞机的独特性,发生事故伤亡率是所有交通工具当中最大的。 几乎每一次的“空难”都会让带去无数人的生命,更是让许多家庭支离破碎。 在1982年4月26日下午,我国就曾经发生过一起“空难”事故,由于机器故障,中国民航3303航班在距离桂林奇峰机场45公里上空恭城附近坠毁。 “轰隆”一声巨响,机上104名乘客以及8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这个噩耗让全国人民都陷入到了巨大的悲痛当中。 而飞机上的这一百多人的家属们,也迎来了难以承受的打击。 其中,就包括了“开国上将”陈锡联老将军。 因为,他的次子陈再文,正是这架飞机上的副机长... 陈锡联 一起悲痛的事故 1982年4月26日,一架由广州飞往桂林的中国民航公司3303号航班,在飞到距离桂林仅仅只有45公里的恭城上空的时候,突然撞向了一片高耸的山峰当中。 虽然在撞击之前,机组人员发现了这一情况,可由于飞行速度过快,再加上距离很近,尽管经过尽力的调整,却依然没能让飞机调整回正常的角度。 最终,这架承载着112人的客机,不幸坠毁在了广西的一片山野当中... 这件事情发生以后,全国人民都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毕竟,如此巨大的“空难”,即便是放在整个人类飞行历史上也并不多见,况且还是发生在一直以飞行事故发生率极小而著称的中国。 图片来自网络 所以,当事件发生之后,中央调查组、航空局、民航公司以及当地的有关部门,立刻启动了对这起事故的发生原因的调查行动。 经过几个月的详细调查之后,事故原因终于呈现在了大家的眼前。 最终的调查结论是,由于当时的桂林上空突然出现了大雾天气,再加上机组人员与地面塔台之间的沟通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干扰,所以没有及时升到安全的高度,最终酿成了这一惨剧。 事故发生之后,除了派出调查组前去调查事件发生的原因之外,中央还第一时间派出专门人员,前去对遇难者的家属进行慰问。 可这个时候,大家才发现,前任北京军区司令员、同时又是“开国上将”的陈锡联老将军的次子陈再文,也在这份遇难者的名单之上... 陈锡联一家人 令人钦佩的话语 作为一名功勋卓著的开国将军,陈锡联的革命意志是十分坚定的。 而在经历过几十年战场上血汗和炮火的洗礼之后,陈锡联的性格也被锤炼得十分坚强。 对于老将军来说,几乎任何事情,都难以让他崩溃。 不过,有人说人生中最为不幸的事情,就是“白发人送黑发人”。 即便是这位在革命道路当中经历过生死的将军,在面对“丧子之痛”的时候,仍然会显得心力憔悴、万分悲痛。 图片来自网络 在上门慰问之前,中央的工作人员专门向与陈锡联居住在一起的极为邻居悄悄打听了一下老将军的状态。 结果得知,老将军虽然在人前的时候并没有表露出过于悲痛的神情,但是却时常能够从他的眼眶当中看到一些红丝。 在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工作人员们也有些犯难,不知道应该怎样去进行劝慰。 大家决定,到老将军家中探望的时候,要尽量避开会刺激到将军的言论、保持住情绪的稳定。 然而,等到大家来到陈锡联的家中之后,老将军的态度却让所有人都有些意外。 陈锡联 得知工作人员是代表中央前来进行慰问的时候,已经65岁的陈锡联一连平静地告诉大家:“我这一辈子见惯了生死离别,战争年代会有牺牲,和平年代也依然会有,你们回去告诉中央领导们,家里其他人的工作我来做,让大家放心。” 听到这番话语之后,在场众人都对陈锡联老将军坚强的意志十分敬佩。 所有人都知道,作为这场事故当中的受害者家属,老将军应该是此事最难过的人了,这一点从他那微微颤抖的声音当中就可以听得出来。 可是这个时候,面对着中央的慰问,他却反过来对大家说出了这番安慰的话语。 甚至在他说话的时候,大家都能够从他的眼睛里看到一丝泪水... 图片来自网络 “人小鬼大”的革命战士 陈锡联将军的那份坚强的意志,其实早在革命时期就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了。 1929年,正是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打击地最为猛烈的时候,可年仅14岁的陈锡联,却不畏敌人的危险,勇敢加入到了老家当地的游击队,与身边的同志们一块,奋勇抗击地主武装和军阀势力。 虽然岁数很小,但是陈锡联却“人小鬼大”。 在战斗过程中,他经常利用自己那瘦小的身躯,前去完成一些成年战士难以完成的任务。 少年时期的陈锡联 比如打地道战、爬上树梢观察敌人的动向、潜入敌军重兵把守的县城打探情报。 这些艰难而又充满着危险的任务,即便是那些参军多年的战士也未必可以做得完美。 可陈锡联却凭借着机敏的头脑和灵活的反应,成功地完成每一次任务,从来没有出过一次差错。 这也让他在同年秋天,被破例调入到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 到了第二年,他又先后入了共青团、入了党。 如此快的进步速度,也让其他战友们对这个还没有步枪高的“小鬼”刮目相看。 陈锡联与战友 更让大家吃惊的是,在之后的几次战斗当中,陈锡联展现出了超乎他自身年龄的稳重和睿智,经常能够快速地根据敌人的行动分析出敌人的目标以及部署的兵力。 在他的帮助下,陈锡联所在的那个连总是可以屡屡抢先一步突破敌人的包围圈。 这让上级领导越来越欣赏陈锡联的军事才能了。 1931年,刚刚过完16岁,陈锡联就被提升为了连队里面的政治指导员。 这也让他成为了红军队伍里面岁数最小的军事指战员之一。 图片来自网络 之后的几年时间里,陈锡联跟随着红四方面军转战湘赣地区,从东打到西,经历了数次反“围剿”行动。 到了长征结束以后,他已经是红四军第十一师的政治委员,跃升到了高级将领当中。 图片来自网络 129师的“大小陈” 全面抗战爆发之后,国共两党迎来了二次合作时期,中央将红军主力改编为了“八路军”,下辖了三个主力师。 陈锡联也被调为由刘伯承所率领的129师下面的385旅769团团长。 在那个时候,由于国民党的掣肘以及部队规模的限制,所以能够成为一个有编制的团长,足以见得组织对陈锡联军事能力的肯定。 1938年,由于战局的变化,新的三八五旅在太行根据地成立,而陈锡联也升为了385旅的新任旅长。 而这个调动,也让陈锡联跟一个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那就是陈赓。 陈赓 当时陈赓出任129师386旅的旅长职务,所以与同为一个师的陈锡联接触得十分频繁。 其实两人早在红军时期就已经相识,只不过那个时候因为部队频繁地调动变迁而没有过多交流的机会。 但是,两人却经常听到对方在战场上的精彩故事和所打下的战绩,所以也对对方有所敬佩。 陈赓比陈锡联大了足足12岁,无论是从资历还是从战绩上,陈赓也要出色不少,所以,陈锡联经常趁着师部开会的时候向陈赓请教一些军事部署方面的经验。 图片来自网络 陈赓的性格十分开朗幽默,在部队里能和许多人搞好关系,面对着陈锡联的请教,自然也是毫不吝啬地向其指点。 在作战的时候,两个旅也经常相互配合,共同在战场上重创敌人,频频打出精彩的战绩。 久而久之,所有人都知道在129师里,有“大小陈”这样的“黄金搭档”。 图片来自网络 最感谢的人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眼看革命走向了成功,陈赓看着自己的这名老战友还是单身,就将妻子的妹妹王璇梅介绍给了陈锡联。 两人第一次相见的时候,王璇梅十分开朗热情,还主动给陈锡联送去了自己亲手织的围巾。 反而倒是在战场上英勇奋战、不怕任何艰险的陈锡联腼腆了起来,半天都不敢正眼看王璇梅。 回去以后,王璇梅还以为陈锡联对自己并没有意思,便将这件事告诉了姐夫陈赓。 图片来自网络 陈赓听后笑了笑说道:“我这个老弟兄是‘蔫儿着坏’,看着不吭声,实际上心里可有主意了。”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陈锡联就主动邀请王璇梅出去看电影,很快两人就走在了一起。 “我这辈子最感谢两个人,一个是毛主席,还有一个就是我太太。” 在两人结婚以后,生下了四个孩子。 那个时候,由于陈锡联公务繁忙,所以孩子的教育几乎都是王璇梅一手操持。 也正是由于王璇梅对于教育的看重,也让四个孩子在经常见不到父亲的情况之下,仍然能够出人头地,成为优秀的人才。 毛主席 其中,长子陈再强和三子陈再方都与父亲一样,选择了从军这条路,并分别考入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和北京大学。 最终他们也都成为了部队里面的高级指战员,为解放军的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而女儿陈再红,则是选择了教书育人的教育行业,成为了令人敬仰的大学老师。 二儿子陈再文,则是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和出众的身体素质,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空军飞行员。 并在退伍之后顺利进入到了民航公司担任副机长的职务。 图片来自网络 四个孩子都能够成才,这也让陈锡联对孩子们的努力而感到十分骄傲,更是对妻子的付出万分感激。 在次子遇难去世之后,陈锡联强撑着内心无比的悲痛,尽力地对家人们进行着安抚。 而他的妻子,也知道自己的丈夫的良苦用心,强忍着泪水,与家人一同操持了儿子的丧礼。 1999年6月10日,陈锡联带着革命的荣誉和一生坚定的信仰,在北京的医院中离开了人世,享年85岁。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